来源:雪球App,作者: davidweng,(https://xueqiu.com/8049511317/336207218)
如果有关注我的知识星球或者小红书账号的朋友可能知道,去年底开始我每隔一周会写一篇关于最近财新周刊上最值得读的文章的推荐。毕竟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财新周刊虽好,但内容太多了,如果无法做到每期从头读到尾,那究竟该读哪些内容,是需要一些线索和思路的。我的推荐系列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最近正好在和财新做今年年中的优惠订阅活动(链接在此:财新 X 起朱楼宴宾客2025年中优惠订阅活动),所以我也把这次的推荐文章放在公众号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当然对于我而言,每期财新是会从头读到尾的,这样一来可以让我看到很多平时在刷算法平台时根本接触不到的信息(甚至包括现在改版后愈发无法理解的公众号平台)。以下,enjoy:
17期的封面文章继续是讲美国,从3月31日第12期开始,财新的封面文章连续六期里面有五期都在讲美国,也算是破了记录了。比起“百日新政”的复盘文,我其实对封面报道之二,也就是讲美国金融监管转向的文章更在意一些。事实上在前两周播客节和talich、仲树的讨论中我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美国的监管部门未来采取任何重大变革都得先通过白宫,那其独立性毫无疑问就大打折扣。
再配合上这两天哈佛和政府的对抗升级事件,可以说美国可能才是遇到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家吧……毕竟咱这边还没这么长历史……
这一期里的两篇商业报道都蛮精彩,一篇讲京东战美团,一篇讲名创优品入主永辉。
前者其实道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看起来是东哥在外卖领域主动挑事儿,但事实上却是兴哥默默的“入侵”即时零售版图在先,京东更像是一场防守之战。如果是这样的话,最终两者会不会握手言和,互相退让一步,让做外卖的归做外卖的,做零售的归做零售的呢?你别说,还真有可能。毕竟两边都已经是老大不小的上市公司,股东们也不会允许他们拿出无限制的现金再进行一轮补贴大战。图啥呢?大家都一起赚消费者的钱不好吗?(bushi
名创优品入主永辉的文章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我好像之前也讲过我和永辉的渊源——他曾经是让我赚过最多钱的爱股,在那个它在超市领域勇往直前创造奇迹的年代。现如今就如同苏宁国美相继落幕一样,永辉的创始人两兄弟也分道扬镳,看起来零售在国内真的不是门好生意,太苦了,太容易被新模式颠覆了。看看人家沃尔玛和亚马逊……
这一期还有一篇我很喜欢的专栏文章——《压抑会降低欲望,满足也会》。这篇里面关于媒介技术对欲望的潜在影响的引经据典很精彩,而之后讲到算法平台通过“预测”把我们的欲望满足,而让我们的身体失去形成欲望的能力,最终导致欲望的萎缩,这一论断很值得深思。就像这片文章最后引用的社会学家鲍曼的那段话——“如果我想要的东西被立即给予了,那么我也就没有欲望了——因为我只能渴望那些我无法立即得到的东西。欲望是一株植物,不是一粒种子。它必须生长。”在日本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有机会可能会做期节目深入聊聊。
第18期的重头戏当然是封面文章《“新高考”期末考》。说实话我没经历过高考,但听当时的大学同学说了太多关于高考的话题,所以看到现在的高考居然已经变成了如此的模式,还是大为吃惊的。原来历史可以不选,原来在若干门课中间可以有这么多种排列组合,原来高中教育也可以变成一种广义的博弈论,这真是……很有中国特色了。其实我看到这种改革的第一反应不是针对学生的,而是针对老师的。高中班主任到底要如何应对这么多种选课的可能性?每门课的老师要如何面对可能台下各怀心思,对于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的一班学生?他们能把更加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把课上好,把知识传递出去,而不是应对学生们对于高考的直接诉求吗?而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机制究竟会带来公平,还是更大的随机性?就像评论区里有一条说的,“以前高考之前的学习都是为了取得分数,进入大学,开始人生。现在需要将生涯规划前置到中学阶段去,这是个巨大的挑战。毕竟不少孩子家长自己还没活明白呢,对世界、社会、乃至自身的认知困于茧房。结果就是不少家长,自我感动式的,或者自愿被胁迫着,让孩子加入无效内卷,因为这是一条大多数选择的路。”话说,这篇文章在财新APP的评论区也很精彩,特别是感兴趣的学生家长,可以翻翻看。
这期的两篇商业文章同样很不错,但有趣的是,我看到的更重要的信息都不是文章的主题,而是顺带提到的东西。
比如《算力的尽头是电力》里,说的当然是中国的情况,但我其实更看到的是美国的挑战。
因为中国的电力在供给端只有分配的问题,不存在总量的问题,但美国在供给端却有着巨大的总量问题。
这样一来,一方面有电力设备商的机会(当然涨了很多了),一方面有电力相关的美国公用事业REITS的投资机会(暂时还在寻找中),最后也有因为大洋彼岸的电力瓶颈意外给中国算力行业带来的机会。
而在《曾毓群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这篇文章里,我看到的是蔚来可能会要断臂求生把充电网络卖给宁德时代的信息。
如果真的兑现,这对宁德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从制造商向运营商的转型永远是资本市场喜闻乐见的——但对于蔚来来说,确是又丧失了一个相对其他新势力独特的优势。
感慨之处在于,原本蔚来拥有的领先的、宏大的、同时也有正确的换电网络规划,却因为现实的残酷和行业的竞争,不得不拱手相让。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这期最后推荐一篇随笔,叫《离开职场之后》。作者是一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律师和公司法务,在这篇文章里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全过程,以及生活和事业是如何受到这个大时代的影响从而起起落落的。
中间针对某杭州公司的描述让人会心一笑,而最后聊到离开职场后想要和正在干的事情,应该也会让很多职场人心向往之。总之是文笔朴实但却非常真实的好文章。
以上就是我对第17、18期财新周刊的所有推荐。
祝大家都能拥有最适合自己的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