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几幅图,将我们迅速拉回到十几年前,这背后呈现出了的东西其实更有意思。
怀旧是现代性的症候
根据相关研究,“怀旧”是现代性的症候。西文中这个词最初是指一种疾病,出现在离家很远的人身上,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不断漂流、离开家乡。尽管现代性一直在培养人们对变化和新奇事物的热爱,对于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变化,最普遍的心理反应还是多愁善感的怀旧,希望回到过去,回到一个平静和安全的时代,一个更有“在家”的感觉。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处于极度的不安全感中,甚至“焦虑”成为生活的常态。
千禧BOT陈列出的动画、电影、零食、玩具、文娱活动将浏览者的回忆带回到若干年前,这些物品所承载的价值符号通常和已经逝去的爷爷奶奶、渐渐老去的爸爸妈妈、很久没联系的童年玩伴或者至今印象深刻的老师同学联系在一起,这背后的情感共鸣是亲情、友情,是“家”。这是现代人在焦虑时得以喘息的温暖港湾。
碎片化的景观社会展现出现代生活的瞬时性和不确定性,当下和未来生活都是未知且充满风险的,只有过去的记忆是能够被把握的,捡拾记忆片段并借以慰藉那颗在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中无处安放的心灵。
不过,一旦从回忆抽离回现实,巨大的反差会带来更大的割裂和空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刷着刷着千禧BOT,不知不觉哭了出来。
童年的社会建构
在童年社会学看来,童年对于人起着社会建构的作用。与成人世界的复杂、困难、挫败相比,人们在回忆起童年时,大多所想起的都是快乐、单纯、美好,这是积极的选择性记忆的结果。哪怕是“童年阴影”系列,现在回想起来,都更多的呈现出正向情感。
由于现实压力的增大,适当回忆童年,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抵抗,用回忆童年这种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集体狂欢的搅局者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他的《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所提出。这是一个由社会构建的概念,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而是一群人对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是通过阅读或者听人讲述,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成长轨迹,这种集体记忆才被激发出来。
这种集体记忆的方式在微博中呈现出一定的狂欢仪式感,产生了群体的认同。为了维护认同,渐渐产生了群体规则。例如在评论区中,一旦有人表示对于所发内容并不熟悉,便会被其他人反驳甚至希望他不要来打扰别人回忆童年。这种对于搅局者的反驳是一种对于破坏了群体秩序的行为的惩罚。
此外,当有人无法回忆起某部作品或者某个游戏时,也可以通过千禧BOT向其他人寻求帮助。网友的“集体智慧”通过求助者的记忆碎片快速给出可能的答案,一旦得到正确回答,其他人也会进入到集体回忆中,讲述与答案相关的自己的故事,寻求认同和情感共鸣,这个互动形成集体记忆的又一次循环。
媒介记忆碰撞:互联网的铭记与遗忘
在网友投稿中,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记忆。比如熟悉的操作界面、计算机课偷着玩的小游戏…..
而更多的,还是来自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回忆。不过媒介形态的变化,也在塑造着我们的观看方式和生活节奏。
将前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拖运到互联网中,是互联网提供了一次视觉、听觉全方位回忆的集体狂欢。媒介形态的碰撞带来了对电视时代的一次知觉重构,也带来了对于互联网记忆管理的新思考。
前互联网时代,遗忘是常态,我们靠大脑去拼凑回忆碎片,由于选择性机制,回忆起的也大多是美好的积极的一面。而现在,所有的生活痕迹和数据都会被互联网所铭记。偶尔看到曾经中二的QQ昵称、说说,总是恨不得将其清除,甚至连三天前的朋友圈都“锁死”。
遗忘与铭记,是对互联网的一次深度思考。
看到网友的一句评论,我们回忆过去,
是想念旧时的美好,同样,我们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吴靖.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董扣艳.青年网络怀旧现象的社会文化景观及其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
[3]朱峰,杨卫华,刘爽,刘伟.集体记忆情境下“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文:小歪
编辑:小歪 四零
审核:李一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