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惊人案例:无声扣款侵蚀财富
近日网友自查支付宝“免密支付/自动扣款”时,意外发现服务项目竟比上次检查激增15项!类型涵盖视频会员、打车软件、投资理财等,其中有人因某视频平台自动续费被扣年费238元。更触目惊心的是,有用户一次性被扣5199元,追问后才发现是某软件“高级会员”的自动续费。这类“沉默扣款”如同定时炸弹,消费者往往在收到账单异常时才后知后觉。
二、自动续费陷阱为何防不胜防?
默认勾选+隐蔽条款:许多APP开通会员时默认勾选“连续包月/包年”,优惠价字体醒目,而自动续费条款却藏在折叠页面或小字备注中。
免密支付授权滥用:用户为方便开通免密支付后,部分软件利用此权限悄然绑定自动续费协议,无需再次验证即可扣款。
缺乏二次提醒:试用期结束或扣款前,多数平台不主动推送通知,用户遗忘即被动续费。
三、消费者如何“反杀”自动扣款陷阱?
定期检查授权:
• 支付宝:进入「我的」→ 点击右上角设置图标⚙️ →「支付设置」→「自动续费/免密支付」
• 微信:打开「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自动续费」
谨慎开通免密支付:除公共交通、水电煤等高频率小额支付外,对娱乐、工具类APP建议关闭免密支付,尤其警惕“首月1元”等优惠套路。
养成账单核查习惯:每月核对银行、支付宝、微信等流水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扣款立即追溯源头并解约。
展开全文
四、监管发声:自动续费不能“野蛮生长”
消保部门多次警示,企业利用自动续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问题亟待整治。央视指出,此类操作导致“消费主权沦陷”,本质是商业逻辑对用户权益的漠视。规范自动续费流程、强化事前提醒、提供便捷退订通道,应是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立即行动:为自己的钱包上锁
今晚就打开支付软件,花3分钟清理冗余授权。别让“忘记关闭”的代价,从几十元累积到数千元。每一次主动核查,都是对个人财产权的捍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