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将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送上太空,使之成为人类首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客,开启了商业太空旅行的新时代。
当时,蒂托为了太空飞行花费了2000万美元,而如今随着各国航天技术的提升,这个数字几乎被缩小至1/10。
目前,提供商业太空旅行服务的机构大部分都是美国公司,包括特斯拉、OpenAI创始人,知名“网红”埃隆·马斯克创立的Space X,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投资创办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以及英国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等。
根据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的市场调查数据,目前接近一半的太空旅行都属于亚轨道飞行项目。
所谓的亚轨道是指在高度上抵达临近空间顶层、但速度尚不足以绕地球轨道运转。在亚轨道执行任务的飞行器可以返回地球并重复使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军事或旅游参观。
根据各大公司的亚轨道飞行项目简介,基本都是把乘客送到约100公里高度(卡门线)的太空边缘,飞行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乘客可以体验短暂的失重感,并且从舷窗观赏从太空边界俯瞰地球的独特景色。
横向对比来看,深蓝航空最新推出的亚轨道旅行项目价格为100万元/10分钟。不论是飞行高度、飞行时间还是体验项目都与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火箭搭载的太空旅行项目相似,而后者的票价则高达200万元以上。
尽管大部分人认为100万元的票价是在“割土豪的韭菜”,但论性价比还是国产船票赢了,不过考虑到美国的太空旅行经验更丰富,技术相对成熟,加上人均收入高,这个价格差距倒也并非不可接受。
另一家维珍银河航空公司的旅程则不使用火箭搭载,而是乘坐航天飞机进入离地表80km左右的区域,虽然高度没有达到卡门线,但飞行时长更长,也同样能体验到失重感,且价格相对便宜,目前也卖出了约800张票。
但如果再想冲出亚轨道,冲向空间站和近地轨道,体验更多千载难逢的项目,那么上亿元的价格就非普通富豪承受得起了,而且飞行时间、对人的身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变高。
但可以预见的是,亚轨道仅仅只是太空旅行的入门套餐,目前以Space X为首的头部航天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于更远空间旅行的探索。
北京时间9月10日17时23分,该公司正式启动“北极星黎明”计划,“坚韧”号载人龙飞船搭载标志性的猎鹰九号火箭发射升空。
12日,41岁的美国亿万富翁艾萨克曼和SpaceX工程师萨拉·吉利斯正式准备出舱活动,他们成为了首批完成商业太空出舱行走的“观光旅客”。
这次出舱活动的位置在近地点约190公里、远地点约70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它离地球大气层的边界越来越远,却离着科幻电影中的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越来越近。
我们有理由相信,卡门线不是终点,空间站也不是终点,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像享受真正的旅行那样,自由行走在浩瀚宇宙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