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懒的想象图。图源:wikipedia
地懒也演化出了不同物种,有加勒比地懒、大地懒、巨爪地懒等。
其中大地懒又演化出了巨大的大地懒和泛美地懒,后期迁徙到北美洲的泛美地懒体重约5吨,体长约6米,比成年亚洲象还大。
除了陆地和树上,树懒家族中的一些成员还成功“征服”了海洋。在南美洲西岸的地懒演化出了半水栖海懒兽,以冲上岸的海藻为食。
假想无毛的海懒兽复原图。图源:wikipedia
泛美地懒不是一开始就比亚洲象大的。
最近,有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通过分析400多块化石,发现泛美地懒体型变化与栖息地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关。
从南美洲迁徙至北美洲的动物(棕色)及从北美洲迁徙至南美洲的动物(蓝色)。图源:wikipedia
泛美地懒的祖先最开始生活在南美洲,体长仅1.2米左右。
约300万年前,在地球板块运动下,中美洲地峡逐渐形成,使得南美洲和北美洲在陆地上连接起来。南北美洲生物相互迁徙,泛美地懒也开始往北迁徙,甚至到达了加拿大等地。同时,随着全球气温下降,泛美地懒体型也随之变大。
在更新世时期(约为258.8万年前至1.17万年前),俗称冰河时代,泛美地懒的体重达到顶峰。
科学家们猜测,迁徙到北美洲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加上寒冷环境的影响,泛美地懒需要通过扩大体型来 捕猎更多食物, 同时大体型还能起到震慑猛犸象等捕食者的效果。
地懒。图源:wikipedia
直到1万年前左右,泛美地懒与其他地懒相继灭绝。
科学家们推测与人类捕食、气候变化有关。
约2万年前,人类进入北美大陆。体型较大、行动缓慢、喜欢穴居的地懒,就成了早期人类狩猎的主要目标。
考古发现,一些地懒的骨骼上有石器留下的刮痕,还有一些地懒化石与石矛保存在一起,这些都证明它们曾经遭到人类的猎杀。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是促使这些巨型动物灭绝的因素之一。科学家猜测,极端的气候波动导致栖息环境发生变化,食物来源变得更加匮乏。猛犸象等许多史前巨兽也都于这一时期灭绝。
因为,它们是“幸存者”。
正在进食的霍氏树懒。图源:wikipedia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树栖生活,树懒体重相对轻盈,基本不会超过14kg,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相对较低。
而地懒体型相对较大,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气候变化导致食物资源减少、栖息地被破坏等,地懒难以适应和迁徙,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
其次,树懒主要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此外,树懒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树上度过的,除了一个星期左右一次的拉粑粑,几乎是不会下树的,而且树懒通常会在靠近树顶端的位置,高达十几米。依靠这个生活习性,它们躲过了地面上大部分的捕食者。
那你知道为什么树懒宁愿下树排便,也不会“高空抛物”吗?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